一、调整临考心态:
中国社科院心理学教授王极盛表示,高考成功实力和心态缺一不可,考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硬件。心态调节状况是高考成功的软件,它可以使考生正常发挥,也可以使考生超常发挥或者发挥失常。不少考生表示,高考成功70%取决于心态。
这里给同学们介绍几个具体的、有效的、技巧或是方法:
1.“借力法”:
闭上眼睛,想象一个非常有智慧、学习很好、很有能力或者考试总是发挥很好的同学。想象他站在你的对面,然后向他要求借取这份勇敢、从容面对考试的力量,并要向他保证,他的力量并不会因借出、分享而减少,只会增加。当他点头答应后,想象他扬手撒出代表这份能力的金属粉末(选择孩子自己喜欢的颜色)。接着想象这些金属粉末像雨点般地落在自己身上,感受一下这份力量融化进入自己身体的感觉。最后用大力吸气来加强这份感觉,把它留在自己的身体里。(现在你就可以做,试一试,很管用)
2.心理暗示:
英国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一年冬天,他到一家高级旅馆住宿,窗户被封闭得严紧。尽管房间很舒适,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便苦恼得辗转难眠。无法忍受的他,捡起一只皮鞋朝一块玻璃样的东西砸去,听到了玻璃碎裂的声音后,他才安然进入梦乡。第二天醒来,展现在他眼前的是完好如初的窗子和墙上破碎的镜框。这就是心理暗示。
①生活中的心理暗示:
建议学生们走路时,昂首挺胸大踏步地走,面带微笑,见到老师和同学热情打招呼。人的内心往往会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学生这么做时,自信心在不由自主中产生,好心情定会带来好运气,同时这种好心情还可以相互感染,彼此加油鼓劲。
②语言暗示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暗示作用可极大地激发人的潜能。特别是在催眠状态下,人的思维活动可以完全受语言暗示的支配。事实上,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以来,就一直接受其暗示。如,成语中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都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改变人们的心境。对高三考生来说,如果有哪一句话可以令你增强斗志,那么这句话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用语,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地在每次考试前加以运用,并配合动作,想象考试成功的情景,给自己以最大的激励。常用语言暗示有:
我今天一定要考好! 天生我材必有用! 坚持就是胜利! 人生难得几回搏!
我选择,我喜欢! 爱拼才会赢! 高考来吧,我不怕你!”
在攻克了一道难题后,告诉自己:“这道题就是高考的一个考点,我会做了!”
总之,要多找自身的优势将其发散化、放大化,这样信心才能源源不断。
③音乐暗示法:
音乐暗示是心理暗示与放松练习中最常见的一种,优美动人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给神经系统一个良好的刺激。它能够使你精神振奋,引起轻松、愉快和舒适的感觉,并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强。对于高三考生来讲,如果有哪一首乐曲可令你舒缓焦虑,激昂斗志,那么这首音乐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音乐。从现在开始,你要不断地在每次考试前加以运用,配合音乐加以想象考试成功的影像,调节情绪状态,增加成功几率。高考时每场考前都会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等歌曲,作为考生要充分利用,它就是为你准备的。
④饮食暗示法:
就是通过食用某种特定的食物或饮用某种特定的饮料来起到愉悦心情、调适心境的作用。用俗话讲,就是图个吉利,求得心理的安慰。其实,人们平时喜欢吃什么,喝什么,都可能对个人的心情带来一定的影响。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吃饭必吃“必胜客”、“肯德基”,喝水必喝“红牛”、“蒙牛奶”,也是为了让自己加强信心,精神振奋。高三考生,如果有哪种食物或饮料可以令你增强斗志,那么它就应该成为你的首选暗示食物,从现在开始,你也要在每次考试前加以运用,给自己以最大的鼓励。
3.吐纳法:
自己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双目微闭,要让你的呼吸过程非常缓慢,从鼻腔慢慢吸气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腹部鼓起来了,吸到吸不动的时候,保持三秒钟,然后慢慢地通过口、鼻呼气。反复这样做,并在做的过程中,心里默默地以第一人称来暗示自己:“我平静而缓慢地呼吸,我感到很安静、很温暖、很放松,我全身的各个部位都感到下沉和放松”。在缓慢呼、吸的过程中去体会、去感觉,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3至5秒的屏住呼吸,会使体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这会反射性地刺激心脏跳动,心率会减慢,这时人的感觉就不会那么焦虑了。
4.按摩法:
用右手大拇指轻轻地、有节奏地顺时针按摩自己左前臂上的内关穴(内关穴在手腕内侧横线向上,三横指正中线上),一般按摩36次即可。按摩内关穴可以调节情绪,顺时针按摩36次可以转移注意力,并预示顺顺利利,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二、冲刺时间表:
6月2日~5日:对照《非选择题样题专训1~5》认真做好知识回扣:对照答案,结合学案,逐题落实。
6月5日晚:整理行囊,历史学科必带:
《非选择题样题专训1~5》、《选择题样题专训1~5》、《疯狂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手册》
6月8日晚:《非选择题样题专训1~5》《疯狂历史》
6月9日早:突击记忆易忘的知识点,如中国古代文学艺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等
三、答题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除了要良好的心态,还必须提高应试技巧;不光会学,还要会考。
1、选择题
(1)根本原因(或根源)、根本目的类:
这类选择题往往设计一到两个干扰选项,只要我们注意推理选项之间的关系,就会找到真正的“根”,一般来讲,有关经济基础、维护统治、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等相关选项当选。
例如: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在上题中,C项较容易排除,AD两项干扰性较强,经过推理发现:AD项的目的又是B项,目的的目的就是根本目的,所以选择B项。
再如: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民不停劳作,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B.人口增长过快
C.农民赋役负担沉重 D.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上题中A项较容易排除,B项不符合“纵观中国古代”,C项是干扰选项,经过推理发现: C项的原因是D项,所以选择D项。以上两题都是有关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的选项当选。
(2)实质、本质类:
做这类选择题时,须注意:现象是题干的直接概括或反映,本质和实质是需要分析方能得出的结论,往往上升到理论高度。无法确定时,先找现象,排除现象,即可作答。若问实质目的、本质目的,技巧同(1)类。
例如:“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价值观念的更新
上题中,AB两项都是对材料内容的直接概括,应排除。CD两项有是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其中C项是D项的原因,所以C项是本质问题。
(3)材料类:
必须紧扣材料,脱离材料,材料不能反映的选项,即使是真理也不能选;普通单选题最符合材料内容者当选,组合型选择题部分符合即可,即“单选从严、多选从宽”。
例如:古代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块地”反映了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经济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商业繁荣 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抛开材料,上题中四个选项都是正确命题,ABD三项简直就是真理。但是BC脱离材料,应该排除,比较AD两项,只有D项完整地反映了材料,所以该项当选。
再如:洪仁王干《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又说:“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这表明他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维护平均主义分配原则 ④允许贫富差别存在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此题是组合型材料选择题,③不符合材料排除,①②④符合材料的某一部分,故选A。
(4)比较类:
相同点:抓住比较双方,对选项按照题干的条件一 一“试商”,都符合时方能当选 ;
不同点:特别要注意题干的主语。
例如: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定的条约与40~60年代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了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此题题干的主语是19世纪90年代所签条约,所以所选的选项应该符合90年代的特点,而不符合40~60年代的特点。反之,只符合40~60年代的特点而不符合90年代的特点的选项,虽然也是二者的不同点,但是不能当选。
再如: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上题只须把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代入”①~④“试商”,即可发现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不符合②。
(5)各类选择题:
选择题要一次性完成,不得漏题;相信第一印象,决不轻易改动,除非确认所改选项是正确的。
2、非选择题:
(1)材料题
①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可以节约时间,排除干扰性材料,针对性更强。
②提取有效信息,注意材料出处;紧扣材料、然后再联系课本。
③问材料所反映的现象、观点、状况时(往往在第一问):
坚持逐条概括(找句号、分号、省略号,分层次概括);
坚持合并同类项原则(同类答案合并为一点);
坚持“从个别现象到一般结论”的原则。
例如:材料给三幅图:图一农民种棉花,图二商贩收购棉花,图三商贩把棉花运至手工作坊。
问题:反映了什么现象?
常见错误答案:商贩收购棉花,再贩运到手工作坊
正确答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区间长途贩运兴起,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2)审题:
①审限制语,以确定答题范围
如:时间点或时间段(年、年代、世纪、时期、阶段);
②审提示性语言,防止漏答
如“结合、联系、概括、用”某某知识回答某某问题,结合什么答什么
③审设问语,防止跑题
如“有何不同、为何不同?有何变化、为何变化?有何相同、为何不同?有何特点、特点的成因?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有何影响?如何理解?”问什么答什么。
例如: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商帮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一归纳商帮活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提示语) (设问语) (提示语) (限制语) (设问语)
再如:结合有关社会背景,概述1949年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
(提示语) (限制语) (设问语)
(3)组织答案:
①迁移基础知识,所问必所学或材料,材料和所学没有方可自编;
要相信自己掌握的知识足以顺利解决大部分问题,要多用平时所记忆的历史基础知识答题。不能太通俗,如称“皇帝”为“皇上”、称“战败”为“打不过”等。对于换个新情景设计的问题,或者碰到设置的一些审题障碍,不要紧张,其实都是常见题目的变种。少数问题运用平时所学知识无法解决,只有自己编写答案了,那也要注意用规范的历史学科语言组织答案。
②力求多写,有把握的先写;
为了卷面整洁,最好只增加不删改,除非跑题了,不要全部划掉重做;有把握的先写是为了增加得分的机会,惟恐阅卷人累了,一眼看不见得分点就把所写的答案全部给毙了。
③坚持“回头看”原则,打开思路;
答题时许多同学凭感觉写出两点就写不出来了,如何打开思路?这时可以回头分析,看看刚才是从哪个方面分析的,还可以从哪些方面继续思考,尽可能答得全面一些。比如,“资本主义代议制确立的原因有哪些?”很快就可答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回头看时,发现是从经济方面分析的,那么还可以再从政治、文化方面继续作答。
④根据分值判断大小、多少;
某些题目没有明确是概括回答还是具体分析,这时可以根据分值判断应该展开回答还是概括回答。例如:某小题只有两分,那么顶多写三句话;某题八分,如果只写了三点,无论如何要换个角度再写一到两点。
⑤结论、启示要联系前几问分析,要精练,不会精练就缩句,力争上升到理论高度。
问结论、启示的题目,往往在某一大题的最后一问,是题目的立意所在,也是同学们容易失分的地方。我们只要认真分析前几问,就不难发现命题人的意图,然用自己的话说结论,最后使用语文上的“缩句”方法,上升到理论即可得分。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第一题问的是“经济上出现了什么现象”,第二问是“黄宗羲的观点如何”。我的结论是:经济上有了新现象,思想上就有新观点。缩句:经济决定思想,再上升到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答题格式:序号化、要点化、段落化
对号入座、错号零分:由于是网上阅卷,阅卷老师只能看到所负责批改的题目的对应位置,所以答题是必须对号入座,否则肯定以零分处理;
一问一答,漏问丢分,序号由大到小。例如:某题共三问,第一问“哪些现象?”,第二问“什么原因?”,第三问“有何结论?”应该这样回答:
1、现象: ①… 2、原因:①… 3、结论:①…
②… ②… ②…
③… ③…
|
|
⑦字迹清晰,字号适中,有字距、行距,以提高扫描效果;中速书写,注意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