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引言】在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一)充分认识事物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先看下面这篇《不根据简单事实作结论》例文:
不根据筒单事实作结论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凭着一点简单的事实就轻易下结论。巴尔扎克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看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本,仅根据书写的迟钝、笨拙,就得出这孩子将来出息不大的结论,但有趣的是这个小学生就是他自己。无独有偶,丘吉尔中学时就读于英国著名的一所私立中学,他的各门功课都不出色,毕业时老师们认为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但几十年后,丘吉尔当上了英国首相: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还完成了《英语民族史》等著作。那些老师和巴尔扎克一样,犯了思想方法绝对化的错误,根据简单的事实轻易下结论。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地球有“沧海变桑田”的说法,人类社会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同样,人们的认识也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认识的肤浅到比较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那么巴尔扎克本人和丘吉尔的老师们为什么会犯同样的错误呢?那是因为他们以静止的观点看人,仅仅根据简单的现象便作出肯定的结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在教育孩子时,不是有人赌咒发誓地说“你将来有出息,把我的名字倒着写”吗?再比如,有的人看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暂时超过社会主义国家,再看到前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就以此断定社会主义制度不如资本主义制度,或者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趟性,这显然是错误的、片面的。所以,如果仅根据眼前某一简单现象作出结论: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是这样,那就违背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和原则。
不能根据简单的事实判断事物还因为,事物的现象复杂而多变,甚至是虚假伪装的,仅仅看到某一现象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现象,就简单去判断事物,那毫无疑问,结论也是片面的,错误的。事实胜于雄辩,巴尔扎克的自身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因为小时候书写的迟钝、笨拙就认为没有出息,不会有发展,那么巴尔扎克怎么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呢?丘吉尔如果因为老师的“定论”而停滞不前,那么怎么会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将军”,当上英国首相呢?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因小时候读书遭到“冷遇”而灰心丧气,不思进取,他们会成为科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吗?同样,我们在学习期间如一有成绩就骄傲自满,或者一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那还能有发展吗?所以说,静止片面的观点,会扼杀人们前进的积极性,它阻碍事业的发展和成功,危害极大。
当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一种事物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一定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把某种事物与其周围事物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然后再作出判断下定结论。只有这样,所下的结论才可能真实正确。
随着经济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老眼光”看新生事物,会使自己的思想陷入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有掉队的危险。因此,满足现状的观点,停滞不前的观点,悲观失望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本文在论述“不应根据简单事实作结论”这一中心论点时,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反对片面性绝对化;二是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不能简单化;三是一事物总是与周围的事物发生一定的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文章始终围绕“发展”行文,反复申述了要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的道理。深刻,有见地,令人信服。
(二)运用量变质变规律加以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启示我们: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要重视量的积累,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可以将这一规律的实际意义渗透其中。例如,一篇谈“中学生写作要勤于积累”的文章,其开头是这样分析的:
明明是要求谈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怎么写起蜜蜂、鹰眼、镜子来了?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感到好笑,可是提起我和同学们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就联想到这几件与写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先说蜜蜂吧。这种小生灵最大的特点就是勤于积累。据统计,蜜蜂每采1公斤蜜,就要飞十多万里,采数万朵花。写作同样要积累。凡尔纳一生写了几十本科幻小说,名震全球,可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一生竟摘录了数百本笔记,有几百万字。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到大英博物馆查阅资料,竟把座位下的水泥地蹭出了一道凹痕。而为什么有的同学每逢作文,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我想,这与他们读书少很有关系。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又怎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没有平日量的积累,是不会有作文“信手拈来”的挥洒自如的。…… 例文针对学生在写作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蜜蜂为喻,论述了勤于积累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在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作者就运用了量变质变规律的有关原理。
(三)抓住内因外因的作用进行分析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便是事物的发展,但是,两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当我们运用内因外因的原理进行辩证分析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处理,正确对待,既要考虑两者的联系,也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近墨者”必定要“黑”吗?我看不见得,因为大量事实证明了“近墨者”也有不“黑”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里身于当时黑暗官场,不要人民尘芥之物,可谓“出淤泥而不染”;海瑞,刚正不阿,敢于向邪恶势力宣战,于黑暗社会中高悬起一方“青天”。虽然,陶渊明后来消极避世,海瑞的那方“青天”也显得苍白无力,但至少他们能在黑暗社会中保持高尚节操,这确实难能可贵。
在近代和现代,“近墨者黑”这句话就愈显其偏颇了。鲁迅是从地地道道的旧家庭过来的,他起先憎恶熟识的阶级,继而就认识到“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于是他杀回马枪,向着原属于他的阶级进攻,进行起改造那旧阶级、旧社会的斗争。从鲁迅身上,我们非但看不见半点“近墨者黑”的影子,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过改造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
而在今天,更有许多忠诚于人民事业的人,不怕“近墨”,主动去接触那些失足、犯错误的人,耐心教育他们,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使那些“墨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成为共和国的好公民。这些“近墨者”的品质更显其高尚,心地更显其赤诚。
为什么陶渊明、海瑞、鲁迅能“近墨者”而不“黑”呢?我认为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有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社会文明、为广大人民着想的幸福观,还具有淡泊名利、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勇气。若不是两袖清风,何能一身凛然正气?若不是傲视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何能挂印归隐?若不是“心事浩茫连广宇”,何能“我以我血荐轩辕”?
综上所述,“近墨者”是否“黑”,取决于内因。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近墨者未必都黑!
例文是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它的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论证“近墨者未必黑”的观点时,注意到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巨大作用,以此作为立论的依据(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所举的三个典型事例也都能扣住“内因”而展开分析。
【病文诊治】
【病文】
我看“这山望着那山高”
从新时代的角度加以审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句话不能再一味地受到贬损了,它不也正反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吗?
一座大山,险峻崎岖,三五相携,艰难而上,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到顶,有人会长吟“一览众山小”而陶醉于其风光中。然而另一些人不。他们敏锐的目光,又瞄准了对面的山,那些看上去更为挺拔的山!于是他们下山,义无反顾,不顾身后的劝阻与嘲笑,奔向心中另一个高度。因为他们知道,一个高度便是一个奇迹。
众所周知,瓦特,这住“蒸汽机之父”,令人遗憾地坠入固步自封的怪圈,未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容国团,在1960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过关斩将,登上冠军领奖台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已是世界冠军了,平生壮志已酬。”错误矣!正是这种“小富则安的”思想使他不能像庄则栋那样蝉联三届世界冠军,创造更多奇迹。而居里夫人在第一次得到诺贝尔奖后名誉纷至,很多人劝她“该休息了”。然而居里夫人认为:“我一生的幸福就是不断地奋斗!”正是这种思想的推动,才有了钋的发现,才有了她对全人类的又一次伟大奉献。梁凤仪,这个香港商界女强人,当年因引进菲佣而声名鹊起,后不安于商场的成功,创作了大量小说:不满于仅仅创作小说以及小说的出版。做到这一步已很不易,然而她仍不满足,自己动手将作品搬上屏幕。今天,当我们看着《归航》《昨夜长风》这些电视剧时,是否听到她的“我永不满足”的呐喊呢?
那些对“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公正认识,其实是源于传统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在思想解放的今天,当人们已经改变了“三顾茅庐”“班门弄斧”的时候,我们该为“这山望着那山高”正名。
【诊治】
本文观点明确,也较新颖。作者认为,“望”的行为本身也反映了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因为惟有“望”,才能不满足现状,才能在心中树起更高的目标。文中所举名人的创造发明,创业成功的例子,是对“反弹琵琶”的有力佐证。
但是,细细推敲起来,本文还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修改:
第一,人题要再委婉点◇证些。“这山望着那山高”,历来被用来比喻得陇望蜀、见异思迁的处世态度,是不足取的。这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文化积淀,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人题时应当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承认“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合理的内涵成分,但语言要简洁,不能绕弯子,目的是为下文的“反弹琵琶”作铺垫。
第二,缺少例证之后(或之前)的辩证分析。本文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论据很充分,但缺少对事实论据的概括性的辩证分析。应当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或者例证之后,运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适量的辩证分析。比如,可以在第三自然段的开始作如下“引例性”的分析:“将人生比作登山已经是一个很老很老的用法了,然而确实十分恰当。每个人都在攀登,在山脚下就望而却步的人是不多的,生命的高下,最大程度地表现在经过一段努力,有了一定收获之后的态度。有人固步自封,安于一隅;有人锐意进取,不断地以终点为起跑线,开始新的奋斗。惟其固步自封,他的收获是肤浅的,可怜的,甚至是苍白无力的:惟其锐意进取,他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铸就生命的辉煌。”这就显得通篇呼应,顺接自然,说理深刻。
【凡文升格】
【凡文】
也谈“喜新厌旧”
一提“喜新厌旧”这个词,人们就会本能的生出厌恶之情,而且很自然地将它与一些反面人物联系在一起,把它看成货真价实的贬义词。但必须指出的是,万事万物要向前发展就必须经历“厌旧--喜新--求新”的过程,这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没有厌旧,喜新又何谈创新和发展?没有创新我们的世界就只有今天而没有明天。懂得这一道理,我们就应以这一角度赋予“喜新厌旧”以新的内涵。
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我们就不难悟出“厌旧——喜新——求新”这一发展规律是不容忽视的。仲永5岁即能诗能文,可谓聪明,堪称天才,但其父被这些冲昏了头脑。整日里带着仲永“走村串巷”卖弄才学以求名利,然而正是因为这父子二人不能放弃成绩喜求新知,致使仲永之“天才”与“聪明”泯灭了。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正确对待成绩,力求创新。否则后人将会发出王安石的伤叹!
对待成绩如此,写文章亦如此。有的人写文章总是一个腔调。一写“论勤奋”“说刻苦”之类的议论文,内容就大体雷同,论据不是张海迪便是保尔′柯察金:有的文章拿出后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有的甚至觉得不只看过一次,可见其文思陈旧的程度,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浪1◇别人的时间。所以我们写文章应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去立意,从内容上标新立异。只有不落俗套、抛弃老调,才可能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这样的文章才可能立意新颖,给人以启迪和教益,而这不正是“喜新厌旧”的结果吗?
由此可见,“喜新厌旧”这种心理和行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其不可抹煞的功绩。在这一点上,我们提倡人人“喜新厌旧”“弃旧图新”,使自己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催化剂”,在求新、创新的道路上迈出矫健的步伐!
【升格指导】
本文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运用求异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观点较新颖,立意较深刻。作者开篇便点明人们对“喜新厌旧”的传统观念。然后用“但”一转,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接着以方仲永的故事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接下来又以写文章为例,说明抛弃老调、追求创新,才能写出好文章。
不过,本文论证的角度较窄,议论还可再深入一层。比如,可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来加以论证,还可以在倒数第二节之后运用发展的观点,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角度,来进一步议论文章的主旨。如可以这样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正是喜新厌旧的过程。从原始社会起,人类正是在不断厌弃淘汰那些旧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才使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直到今天我国的改革开放不也是因为嫌自己的科技落后的缘故吗?因此‘厌旧--喜新---求新’是事物发展和运动的一般规律。”这样论述,既呼应了开头,又深化了中心,显得开合自如,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
【文链接】
【倒题】
以《自卑′自负′自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分析】
这是一个三元型概念议论文命题作文,文题中包含两层对立关系。写作时,首先要吃透每个概念的内涵,然后深入思考,准确地阐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题的三个概念实际上就是认识自我的三种心态,可划分为正确和错误两个方面。“自卑”与“自负”是一对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表现形式上看,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极端。究其实质而言则是相同的,根源都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自强”与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一种自信力,一种进取心。它既不是不相信自己而陷入自卑,也不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而导致自负。要选择好人题的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展开辩证分析。重点是在批判前两种错误心态的基础上,从正面阐述自强的意义,同时在结构安排上最好采用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也可)。
【范文】
自卑′自负′自强
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处处不如别人,自惭形秽,在他们眼中,别人都是“白天鹅”,自已像个“丑小鸭”。一件事还没有干,就先气馁三分,怀疑自己的能力。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一个人偶尔产生自卑心理,也在所难免,但如果成了一种习惯的心理状态,那是十分有害的。它可以压抑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使人变得畏畏缩缩,胆怯心虚,使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亦归失败而失败又会强化自卑情绪,从而陷入“自卑--失败--更加自卑”的怪圈之中。自卑还会使人丧失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敢去拼搏、竞争;如果发展到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那就只能成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了。
与自卑的人相反,自负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却总是陶醉于自己有限的长处里。他们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甚至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过于自负,必然造成固步自封,脱离群众,堵塞自己前进的道路:过于自负,会使人头脑发热,干出不自量力、脱离实际的蠢事。群英会上的蒋干,失街亭的马误,都成为千古笑柄。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自卑自负表现形式截然相反,但究其根源,却有一致之处,即都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其结果也是一致的,即只能酿成失败的苦酒,可以说,自卑与自负是一对孪生兄弟。自卑者如若因为偶然机遇获得一点成功,就会得意忘形,加入自负者的行列;自负者一旦碰壁,也会跌入自卑的泥坑。
只有自强的人,“胜不骄,败不馁”,既不步自卑者的后尘,也不蹈自负者的覆辙。
自强是事业的“催化剂”,是一种懊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它恰似一根擎天柱,支撑着人们顽强的信念,鼓舞人们勇往直前。
海伦.凯勒在一般人不堪忍受的生理缺陷面前,不屈服,对生活有着强烈而执着的追求,终于学完了大学的课程,取得了常人不可想象的成就。还有从废稿堆上站起来的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被人们称为“独弦琴上练出来的小提琴家”尼可洛′巴格尼尼,他们都是历尽坎坷,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才取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假如他们没有自强作为精神支柱,海伦′凯勒也只不过是一位值得同情的残疾人,莫泊桑说不定会被沉重的债务压垮,而巴格尼尼则会永远笼罩在“坐过20年牢的政治犯”的阴影之下。
人生,漫长而坎坷,在这条路上,我们要摆脱自卑的羁绊,甩掉自负的包袱,高扬自强的旗帜,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点评】
本文先破“自卑”与“自负”,逐一分析它们的表现和危害,侧重于两者之“异”,然后再深入一步,阐述它们的根源、结果和相互转化,着眼于两者之“同”,说理全面深刻。后立“自强”,突出“自强”与“自卑”“自负”的本质区别,列举典型事例加以正反对比分析,充分体现了发展变化的观点,而不是孤立地、静止地议论问题。论证充分有力。结尾亮出鲜明的观点,富有号召力,全文层次井然,语言也很洗练。
【实弹演练】
一、从下面的事例中能概括出哪些辩证的观点?
宋徽宗时期,有个叫任安的画家擅长于画建筑物,却画不好山水人物,因而常请著名的山水人物画家贺真同他合作。有一次,任安立意要超过贺真,他先在画幅上尽情地画满楼台亭阁,只留下很少空白处让贺真点缀上了山水。任安请来一些朋友观赏这幅画,大家赞美的却是那若隐若观的山水。有人说:“尽管淡淡几笔,着墨不多,可是画龙点睛,全幅皆活了。”有人说:“它给人以清丽湃洒之感,真是笔小而意长啊!”
二、成语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请选一例并作辩证分析。
(提示:这一成语包含着“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最终会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因此举例应注意反映或体现这方面的意义内涵)
三、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为开头,写一篇议论短文.题目自拟。
要求:(1~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合理的预见。⑵600字左右。
四、“人生有如长跑.其实起步早晚.速度快慢都不是那么至关重要.只要坚持不懈地跑下去.总会达到让你满意的目的地。”你赞成这个说法吗?谤以自己的人生一段曾有过的历程谈谈上述说法的对或错。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五、以《有志者事竟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六、以《知难而退》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我们往往提倡“知难而进”的精神,因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和“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看似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统一的,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须知“知难而进”固然可嘉,但不讲究科学方法的蛮干却与成功无缘。在一定条件下“知难而退”是必要的,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七、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文题,联系生活实际.写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体操王子李宁在汉城奥运会上失利,他说:“我下去了,别人上来,这就是体育。”
八、杨振宁博士说,“美国氢弹之父”泰勒几乎每天都有10个新想法,其中九个半是错误的.但他不在乎。“每天半个对的想法”积累起来,使泰勒获得了巨大成功。杨振宁说,创新有两点:一是不要圊于前人的成就,二是不要怕犯错误。请根据这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章,题目自拟.要作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