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组介绍
成员:
姓 名 |
性别 |
年龄 |
毕业学校 |
毕业时间 |
职称 |
张荣元 |
男 |
37 |
徐州师范大学 |
90.6 |
中学高级 |
周继学 |
男 |
35 |
陕西师范大学 |
92.6 |
中学一级 |
李洪瑞 |
男 |
35 |
徐州师范大学 |
91.6 |
中学高级 |
张维堂 |
男 |
27 |
徐州师范大学 |
99.6 |
中学二级 |
潘万升 |
男 |
30 |
徐州师范大学 |
97.6 |
中学二级 |
刘 锋 |
男 |
25 |
徐州师范大学 |
99.6 |
中学二级 |
照片:
组内名师介绍:
二、教研组荣誉
集体获奖证书:
重要个人获奖证书:
教研组特色:勤学、善思、实干
三、教研组工作计划、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本学期,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立足岗位,团结协作,求真求实,教书育人,顺利而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现简要总结如下:
勤学——新课程标准为指针
现代社会对地理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正是应时代要求,全面阐述了地理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了新的地理目标体系,也使我国地理教学的改革再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此,我们在开学前夕,组织高三年级2名教师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培训,使老师们明确《地理课程标准》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指导,是对修订大纲的新发展,明确所教学段的阶段目标及教材修订的意图,做到教学伊始,整体把握,有的放矢。本学期,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落实上,教研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案例研究’教学法”,提高学生学地理、用地理的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综合素养。
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方面也迈出了新的步子,在多次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实验教师——张荣元、李洪瑞、潘万升、张维堂等,组织了实验课题的阶段论证,并于12月中旬举办了高一年级县级公开、示范课,周继学、刘锋、张广勤、潘万升等教师分别开了课,受到教师的好评。张荣元运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参加市优质课评比,获一等奖,李洪瑞运用“‘案例研究’教学法”开了一节市公开课。同时教师认真撰写出课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就各自研究的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详细地介绍了各自研究探讨的过程,展示了研究的成果,有的还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课题研究中的小插曲,充满自信地提出了对已有现象的思考及建议,并谈了活动的收获及切身感受。我们的探究性学习实验还在起步、摸索阶段,但它已留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学生是课题研究中最活跃的小主人,更是研究性活动中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但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动口、动脑,他们录音采访、跟踪调查、图片展览、宣传接力、利用课余时间在家中、阅览室、图书室、书店、网上搜集资料,对生活中的事情多了一份关心,多了一份思考,远远突破了预期设想的效果,拓宽了活动的主题,使之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身上所蕴藏的智慧与潜能是无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氛围、一个情景,使其如鱼得水,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转到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为其在未来的时光热心服务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善思——教学研究与教学展示为契机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落实,为使大家对更多的模式教学课进行更深入的研讨,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以“‘案例研究’教学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我们组织了教研组课题共研活动,凭借教材,紧扣新的课程标准及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模式,精心设计,公开轮讲,认真听评,反复修改,提炼推敲出一个个独具年段特色的精彩案例。在11——12月中旬举办的校展示教学节活动中,李洪瑞老师代表教研组进行了展示,体现出的我校地理课堂教改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1、更加重视地理教学的丰富内涵,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把阅读“案例”作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多样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案例”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分挖掘地理因素,陶冶学生情感,提高其审题能力及审美情趣。
2、更加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对学习规律的尊重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体现了从单纯注重结果到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指导思想。“‘案例研究’教学法”学生兴趣盎然,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递进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能动地感知新内容,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培养综合素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遵循地理教育的规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案例研究’教学法”更充分要求学生能够感悟原理,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各抒己见,自由辩论,使他们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走向网络资源,独立思考,将课内学习延伸发展为课外自主自觉地学习,扩大了视野。
4、更加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作为一个契机,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努力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课件与内容揉不到一起,两张皮;学生仅被课件的色彩、形象所吸引,乐而不学;少数课件制作只求新,不求实,影响教学效率。只有将教材把握准,课件才能显神威);基础训练与案例分析的关系(淡化分析并不是不要分析);学生质疑与案例思考的关系(学生只读书、不思考,提问漫无边际,不假思索,没有讨论、探究的价值。读书应有目标,读前有要求,读后要落实,教师应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培养其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意识与发展健康个性的关系(与其让学生重复地学习,真不如留出一些时间,让其展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我们坚持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力争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一四位教师的示范课,李洪再老师的展示课在全校公开教学,受到名师认可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教学的一次次实践,使每位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备课也好,教案设计也好,其目的都是为了把课上活,上好!
实干——常规教学持之以恒
一学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自我加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使全组形成严谨、扎实、高效、科学的良好教风及培养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自检——课堂上,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每位教师对照有关制度,检查自己所有的职业表现是否规范、得体。互观——由组长牵头,组员间互观交流,取长补短。
全体地理教师从点滴入手,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查找资料,精心备课,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向40分钟要效益;分层设计内容丰富的课外作业,教法切磋,学情分析,“一得”交流都是大家随机教研的话题,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切实抓好单元过关及期中质量检测,真正将考试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提高改进教学的手段。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四、教研组教学模式及模式所获得荣誉及文章
1、教学模式:“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2、获得荣誉及文章:
潘万升:论文:《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县一等奖、市二等奖及《中地参》评选全国二等奖
《地理教学案例选取的实践与探索》 徐州市论文一等奖
上课:铜山县多媒体优质课一等奖
刘锋:论文《“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设计》市一等奖;
《“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课堂设计实例》市二等奖;
上课:《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铜山县公开课
教案:高一全册铜山县一等奖
周继学:中学生心理研究荣获市二等奖
张维堂:多媒体课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荣获徐州市二等奖
2001年开县级公开课获得一致好评
2003年荣获铜山县教案一等奖
张荣元:市地理优质课一等奖
市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县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县优质课一等奖
《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与成因》2000年10月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发表
《五种工业地域类型的划分》2001年2月在《地理教育》杂志上发表
《“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心理活动特点》2003年10月发表在《徐州教育科研》、获江苏省优秀论文二等奖
《创新教育对地理教师的要求》2000年10月获江苏省地理优秀论文三等奖
五、组内的课题
课题列表:
1、市级:中学生心理研究
2、省级:“案例研究”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3、省级:应用信息技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