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普遍性、情景性、生活性等特征,而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存在 “穿着新鞋走老路” ,“大海捞针”、“授人以鱼”等现象,为此,史料教学应该改变“以本为本”,充分使用、研究史料,根据不同的史料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关注生活,结合现实社会,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江苏历史高考 史料教学 有效性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历史学科在试卷命题的设置上,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史料的份量越来越重,通过史料分析来考察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已经成了目前高考改革的方向。史料教学也因高考改革的深入发展显得迫在眉睫。但目前的历史课堂,史料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因而,把握高考方向,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增强学生分析和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一、2011江苏历史高考的特征。
2004年,江苏省获得了高考命题的自主权。2008年的高考,是江苏全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年考核,对高中教学来说,也是一种导向性的测试。史料题在近几年历史高考试卷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从当年的“小荷初露”到今天的“独领风骚”,代表着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2011年的江苏历史高考,在史料运用上为历年最甚,体现了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史料运用的普遍性。
在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题中,选择题除了第15题,无一例外地使用了材料,客观题材料使用率达到95%,主观题更是100%使用史料,为历年之最。客观题中,大量题目使用第一手资料,如:第1、3、4、5、7、9、10、11、13、14、17、18、20等,主观题中,第21题、第24题的B题为原始资料。大量第一手和第二手的史料导入,要求学生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支持问题的论证。试题中史料的普遍运用,说明江苏高考更注重史论结合,考查学生能力,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
另外,试题除最大限度地使用材料,在材料的呈现方式上也是多样化的。如:第2题的图表,第7题、第11题实物图片,第16题数据,第17题照片,以及原始文字资料、陈述资料等,试题本身洋溢着历史气息,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
第二、史料运用的情景性。
第15题虽未使用材料,却也创设了“炉边谈话”的新情境。那些沿用教材的表述,答案照抄教材原话的题目,现在已不被看好,目前优质试题大多具有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的特点,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趋势。正因此,2011年江苏高考试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对这样的试题,死记硬背,“猜题押宝”都无济于事。在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中,新材料是基础,起关键作用。高考试题所用的新材料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典型、权威、严谨、规范的特点,材料丰富多彩,有的还相当生动。如第7题的广告图片,第11题的土地制度变迁的三幅图片,大胆创设有趣的新情境,而历史新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生生的历史”中去,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所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高考中这类创新试题会越来越多。
第三、史料运用的生活性。
2011年江苏高考史料运用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更关注生活。关注生活是指命题设计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里所指的“生活”,并不是狭隘的、局限于学生生活直接体验的,而是既包括学生生活更包括广阔的社会生活。如:客观题中,第7题的帽子广告渗透中西方社会生活;第8题中日两个普通家庭之间的关系;第11题建国后与国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土地问题;第16题一系列数据反映的苏联的社会经济问题;第19题本•拉登被击毙引出对恐怖主义的认识等。再如主观题中,21题“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3题“谈谈现代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24题的A题以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引出“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B题“请就经典理论与科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等。可以说高考命题的背景资料网罗生活的各种素材,且考查都指向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命制以探究题为代表的立足生活的开放性试题,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这是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改革方向,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是当下历史学习的“热点”。
二、目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高考是指挥棒,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着高考进行。因此,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只顾成绩,缺乏真正的能力培养的现象。目前的高中历史课堂,运用史料教学虽然已经成为了教师的共识,但仍存在重大的问题,两种现象表现的最为突出,很有市场:
第一种现象是“穿着新鞋走老路”。教师们知道一些新课改的理念,知道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却依旧继续着千篇一律的教学,并没有把史料教学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去,或者仅仅把史料教学当成是公开课时的作秀,这样就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更不能适应这一背景下的新高考。这样的教师还是以课本作为教学的经典依据,以教师讲学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有的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试来检查学习效果,仅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被动接纳知识的工具。这样应该源于历史史料教学的生机和生命力就被扼杀了。
第二种现象是“大海捞针”、“授人以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就是为高考服务的,为了迎合高考的史料解析题而设置的,即真正意义上的“应试教育”,把史料教学演变为讲授史料题。史料教学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史料教学陷入了“题海操练”,这要的做法只能是“授人以鱼”。凡事不会同意让学生利用时间去搜集、整理史料,只是历史老师收集后,印发给学生,告知分析结果,“友情提醒”如何“应用”,方方面面无不周到,只要学生“理解”记忆,在考试中做对即可。这样的“史料教学”,不是帮学生,而是害他们,当然也害自己。这是史料教学的一大悲哀。而史料教学真正的价值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增强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仍然是旧的模式,而教学评价己经走向更高的方向,这样的高中历史教学已跟不上高考的节奏,史料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高考中自然不能得心应手。最终的后果,学生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史料分析能力,一个史料题,在不同角度来看,可以产生不同结果,这是根据个人分析能力而定。因此,经常出现角度不同而答案迥异的情况;第二、学生目前普遍缺乏知识的迁移、知识拓展运用的能力。就事论事的能力还成问题,怎么去迁移和拓展呢?第三、缺乏变通能力,由于老师常年“包办”史料解析的题目、分析、解答,因而往往给学生造成定势的思维方式,基本答题情况也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碰到完全不同的题目,则无法入手,根本不知道题目意思是什么,回答问题时要怎么下笔;第四、语言功底差,缺乏语言概括能力。尽管史料分析解题并不等于写作一篇小论文,但是,精练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回答好史料分析题的关键之一。不少学生心里知道如何解答,但是在答题过程中,洋洋洒洒,过于繁复,就是答不到得分点;还有的偏、难、钻进“牛角尖”,痛失应该能够答对的题目。
因此,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高考历史解题均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寻找对策,予以解决,以提高历史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历史课堂史料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011年江苏历史高考强化了史料运用、分析,更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历史课堂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进行史料的搜集、整理、选择、解析、评价并应用,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处理史料,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具有独特、准确视角去分析史料,具有创新意识的习惯。针对目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变“以本为本”,充分使用、研究史料,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不少历史学家提出历史老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点。江苏目前使用的人民版和人教版教材在编排、内容上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人民版教材,课文篇幅大,多使用文学语言,如果再以课本为本,拼命地挖掘课文、记忆课文,一定是事倍功半。但课本中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所以目前的历史课堂还是“用教材”更科学。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教材现成的史料外,也要注意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收集史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但历史史料浩如烟海,题目永远也出不尽,在江苏高考的史料题里,几乎难以看到与我们平时复习卷上两个完全相同的题目,因为只要着眼点有所不同,所出的题目也就完全不同的。所以,做固定的史料题并不是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理想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充分研究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史料。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以培养能力为导向,让学生在接触到史料时,就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想法,然后,合理求索,探求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的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历史,让学生明确“论从史出,史由证来” ,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
第二,根据不同的史料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遗物能最真实地反映历史,取用历史遗物照片,既符合史学的特点,蕴含史学的一般方法,又能拓展课程资源的范围,体现改革的方向;史籍摘录,是指在史学著作、或史料性文学作品中摘取、引用典型文句,既反映作者对某些历史的独特见解,也或多或少地记
录了一些史实;人物言论可以体现人物的史识、史才以及其内心世界,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审视历史、感悟人物的情感态度;历史地图从不同时空解读了人类文明的特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承载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历史图表从数据统计角度,用数理的方法解读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情况,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体现了一定的数理逻辑;诗词、歌谣、对联等艺术作品,语言精炼,感情丰富,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深刻反映了时代特色;另外还有历史图画,与历史照片一样,包含了许多信息,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不同的史料类型,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信息刺激,高考也根据不同类型史料所反映的信息,理清这些信息与解题的逻辑关系,设计新情景、新问题,考查学生的观察、阅读理解、信息提取、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论证说明问题等各种各样的能力。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史料,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史料教学的目的。
第三,关注生活,结合现实社会,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社会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的变化是今年高考的一大特征,考题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人对历史的阐释、体验与感悟,从普通人的生活与思想中体会到历史的变迁。这些信息都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一个“人”字,强调“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体验、精神感悟,他们与学生的思想实际更接近、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样,也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认识本质,形成热爱历史、关注生活的美好品质。教师学生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特别是历史老师,平时应注意收看“新闻联播”、“时事评论”、“焦点访谈”、“一周新闻”等电视节目,关注有关时政网站,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教师除了收集原有的史料外,更得注意目前史学界的新观点和考古新成就,并尽可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使学生接受新信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改革课堂结构、改变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许多方面去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许多方法和规律,就隐藏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去探究、发现、总结、掌握并应用。
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应把握高考的方向,针对目前历史课堂的问题,真正地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从“记历史教材”、“背历史教材”的学习方式中走出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的高考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