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运用问题自主探究模式上出一节好课?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 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 旨。所以问题自主探究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 作用,是完成→节好课的关键。
2011年5月9日,在徐州市评优课大赛中,笔者运用 问题自主探究模式设计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获得→等奖,针对这次参赛内容的课堂教学反思,形成几点 关于问题自主探究模式的拙见。
一、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地位的正确分析和科学认识,是运用问题自主探究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准确把握和科学理解教 材的内容,是制定有效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课堂教学取得高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法、实施行教学步骤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和教材地位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属于经济史的范畴,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二中比较重要的一课。经济史内容 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需要运用大量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去分析、理解具体的内容,比较难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内容更加"简化"、更加直观,用梯度的逻辑思维,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多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史的思 维逻辑,并针对具体学习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思维 路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譬如:(1)从字义出发,帮助学生理 解本课中的相关概念,进而结合历史背景,通过对比“余粮收集制”与“粮食税”,“国有企业”与“国家资本主义”,“实物配给制”与“工资制”等内容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史思维”素养。(2)补充一定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情景,通过人物对话和群众态度,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时期(俄国、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和生产情况,帮助学生把经济政策的内容与当时群众的态度结合起来,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工业化”等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认识经济政策在当时和以后的利与弊。(3)引导学生把农业、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具体内容、生产部门、产业结构、货币关系、产品分配方式等直观经济体现与高度集中的管 理体制、新生政权面临的发展局面及其政权性质相联系,深刻理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4)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政 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具体数字,纵观经济发展态势;与同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对比,横看不同社会体制下,不同经济政策的优劣利弊。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经济政策和经 济发展的愿景。对于这些复杂的内容,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重 新整合教材,预设出课堂上可能生成的问题,设计灵活多变的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
第二,本课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以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重大举措,表现在经济领域即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这两个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还使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为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奠定了基础。高中学生对十月革命和苏联建立的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苏联曾经的强大和崩溃于瞬间感到十分好奇,对于经济政策的即时效应和深远 影响理解不透:为什么新经济政策未延续下去?为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当时能够被人民接受?为什么这种经济 政策在战胜法西斯侵略方面威力巨大,而在和平发展时期 弊端重重?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概念模糊,对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疑惑,甚至形成错误认识。本课从经济体制的角度解读社会主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模式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在挑战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是单一推进现代化进程模式、彰显社会主义经济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经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引领学生去探究、去感受马克思主义从 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不断修正的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固守原有的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必然遭到淘汰,并带来无穷后患。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借鉴的。
第三,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看,本课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卷看,本课内容上卷率较高。例如2010 年江苏高考历史卷第23题,以宣传海报为材料依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工业化之间的联系,以及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一题分值11分,所占比重很大。 当然,考察的难度也很高,学生的得分率较低。这就提醒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帮助学生思维素 养的培养,加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度。绝不能片面追求形式,忽略内容和技巧。也不能生搬硬套,以本教本。充分认识“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把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放 在首位。
二、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设计新颖、科学、可操作的教学流程,是顺利落实问题自主探究模式的保证
教学流程不能是机械化的流水作业,依据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新颖、科学、可操作的教学流程,是顺利落实问题自主 探究模式的保证。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为指导者、参与者、帮助者、引领者,新课改的理念重在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合作探究的深度和效度、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从操作层面上体现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探究、合作讨论、自评互判。从策略层面上体现趣味性、愉悦性、共鸣性,高潮迭起,余味无穷。本着这样的思考,本课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导人新课】
从介绍列宁入手:
展示列宁像,认识列宁。(直观激趣)
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列宁的故事?学生积极思考、议论,争相回答(延伸、保持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总结如下:政治上,创立布尔什维克党(1903 )、领导十月革命(1917)、建立苏联(1922);思想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理论。(初步引领思维的发展)
继续追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列宁做出了哪些努力和贡献? (点题的同时,让思维继续飞)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人物介绍的设计有利于让学生实现直观认识列宁——了解、感受列宁一一进 一乡探究列宁的认识过程,从对人物的兴趣油然而生到对列宁的贡献产生探究欲望,自然引出新课,又不知不觉中激发了思维并实玩了思维的延伸,结合巧妙,不落俗套。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落实基础,形成整体框架
因为本课的核心内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下一课的“斯大林模式”前后相连,采用电视连续剧的设计形式,环环相扣,吸引学生眼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于学生思维的层层延伸。而且思维梯度明显,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利于减轻学习的疲劳度。同时,也与导入新课的环节相呼应。
旁白: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探索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
第一集:危难时刻显身手(1918一1921)一一战时共J 主义政策
1.结合材料分析苏俄面临怎样严峻的形势。
2.假如你是当时的苏俄领导人,面对严峻的考验你 怎么办?列表整理战时共产主义的具体措施。
3.结合列宁的话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旁白: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集:山穷水尽疑无路(1920年——1921)一一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通过材料充分体会苏俄面临的情况,理解改变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旁白: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工人、农民、士兵不满,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作为领导人,如何应对?……
第三集:柳暗花明又一村(1921——1928)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列表归纳新经济政策的措施及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经济政策给苏俄带来了怎 的影响?
旁白: 1924年,列宁去世。他的继任者会如何带领苏 人民走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呢?
下集预告:敢问路在何方
设计意图:连续剧的设计生动、鲜明,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利用三集连续剧的形式,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中间穿插材料分析和旁白解说,实际上是对学生探究问题引导和帮助。三个环节的完成,基本上实现了教学任务的落实,让学生构筑了完整的知识结构:背景一一内容一一影响一一评价一一新政策的内容一一影响。同时时序性又帮助了学生的思维逻辑及思维延伸,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生情趣,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延伸,更有的放矢地引领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探究,完成了学习任务,培养了思维素养。 "下集预告"实际上是留下悬念,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前 行的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部分: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第一部分的安排从层面上说,主要停留在激发学习兴 趣、学习基础知识、引领学生思维步入预设的轨道方面。真 正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实际思 维水平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讨论与争 鸣,在讨论中开发思维,在争鸣中形成共识。
本课选择了下面六个问题,班级同学分成三大学习小组,每组两个问题,要求每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首先在组内形成共识,选派代表发言、交流,其他同学进行修正、补充。
1.对无产阶级革命,恩格斯是怎样设想的?俄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意味着什么?
2.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必要?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不是苏俄的理想政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互关系?
5.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6.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分组探究,落实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和合作精神,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蕴含竞争因素,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互相弥补思维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三、准确确立重难点,引导、运用灵活的方法予以突破,是问题自主探究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问题自主探究,既要重视过程,又要强调效果。过程中要突出生生、师生的互动与探究,在互动与探究中扩大思维的时空范围,引导思维的不同方向。从实效上说,更要兼顾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而且,教学氛围与学生思维培养、教学效果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因此,重难点的准确设定和有效的处理方法,是决定问题自主探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重点不宜多,面面到,实则无重点;二是不能只重视兴趣,忽视考纲要求与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三是必须突出“重”“难”二字,明确确定的具体理由,从知识体系的构成与掌握、考纲的要求与考试重点、学生思维习惯与培养各个层面去分析,去确定。
本课重难点集中体现在“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但由于新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过程的必然产物,因而在教学中,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巩固苏维埃政权中的利和弊,特别是后期在实施 过程中所激起的与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的剧烈矛盾现象要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历史原因。在讨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时,对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把握固然重要,但从教学意图来讲,并不是核心部分。其核心部分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研讨和理解: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对苏俄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影响及这段史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殊性;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被迫性、必然性和不彻底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进 行改革的必要性。
在突破方法上,必须科学、有效,多种方法相结合。如运用读书、归纳、提炼等手段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运用探讨、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谈话、讲述、展示等一系列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接受能力等。本课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突破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列表展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 内容"川"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
2.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图示梳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施效果、内战、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引出"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补充史料,分组探究“新经济政策”的相关问题: (1) 据“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的解密文献”,探究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2)据录像、大量图片分析、归纳两种经济政策内容的不同点,探究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3)结合列宁的讲话,探究如何评价两种经济政策。
4..启发讨论: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影响和启示?学生各抒己见,实现思维的延伸,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确定重难点,无论采取何种突破方法,与《考纲》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基础、具有可操作性是提高课堂效率必不可少的因素。“教无定法”“教有百法”,重难点突破方法的科学、得当,是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的保障。
四、史料的运用与问题的设计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的过去性,过去性是历史与生俱来、无法选择、不能抗拒的根本特性。陈伟国先生在《高中历史材料解析与问题设计》序中说:过去的史实是原发的、鲜活的,一旦离去就一去不复返,我们永远无法使它重现、复原,只能根据对已经逝去的“历史本体”的回忆、记录,即历史本体留下来的各种资料去对它进行叙述、解释。这样,史料就成了人们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和从事历史研究的基础。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发展对学生史料储备的要求,教师的史料意识、史料储备和史料的恰当运用与问题设计能力,日益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充分引用史料、科学地运用史料、巧妙地设计和解决问题成为取得课堂教学优效的关键。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可以引用的材料很多,书本上介绍的史料就有六段,其中“资料卡片”三段,主要介绍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及苏联成立的情况:“学习思考”两段,主要是通过列宁的论述来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知识链接”一段,主要介绍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另外,还有大量相关的图片和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中两段史料。从教材的编排体例可以看出,对史料的了解、掌握和运用史料分析、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成为当今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充分利用教材中引用的史料,并适当补充,相互结合,依据《考纲》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成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重点探究的内容。但在材料的引用过程中,必须强调史料的准确性、针对性、实用性。陈伟国先生在《高中历史材料解析与问题设计》必修二中关于本课的材料引用与问题设计,特色鲜明,针对性强,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如,效果很好。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引用《列宁选集》中列宁1918年5月发表于《真理报》上的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题目为“论饥荒”,探究苏维埃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2.引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的1918年苏俄颁布的部分法令和1917年列宁撰写的《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一文,探究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的一系列措施。二、新经济政策:1.转引教材及引用李兴、张建华著《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和《列宁选集》中关于经济和政治危机的内容探究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引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内容摘录,探究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3.引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列宁选集》及转引教材中1913-1925年工、农业生产情况简表,综合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点、成效和认识等。
以上史料的引用和问题设计可以看出,史料运用必 须高度重视其科学性、严谨性;必须与《考纲》要求相吻 合,具有针对性;必须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相适 应,去除阅读障碍,具有可行性。从学科的本源和学科的 本质特征出发,抓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考纲》的具体要 求,精心设计利于学生发展的路径与方法一,是取得良好教 学效果的前提与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