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课堂情绪心理
[摘要]教师的课堂情绪心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从职业修养、自制能力以及性格、自信心等几方面着手培养稳定的教学情绪。
[关键词]教学情绪;课堂效果;调节方法
一、教师情绪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1.从情绪与智力活动的关系看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智技能的发挥是受主体情绪状态影响的。积极状态的情绪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如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而条理、有逻辑性、想象力丰富、重现知识快而准,这样讲课就能得心应手。相反,情绪萎靡不振、心烦意乱,就会阻碍各种心智技能的发挥。这时上课,就会出现注意力涣散,思维混乱,重现知识困难,注意力及分配能力降低,脑想、口授、板书顾此失彼等现象。
2.从情绪的扩散性看
情绪具有扩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不良心境时,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看待其他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被激怒,遇到困难就不易克服。一个人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不良情绪,带着这种情绪去看待别的事物,会导致本来令人高兴的事也不会引起人的好感,至于使人不高兴的事,就更会激起人的愤怒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飞”,正反映了人的心境的易感性和扩散性。而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时候,对称心如意的事固然表现出满意、愉快的感情,对平常漠不关心的事情,也会产生新鲜的亲切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扩散性虽然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但是,它并不是完全脱离人的意识控制的。对于那些意志品质、自控能力强的人,在出现了不良情绪的时候,会及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不使其扩散,不被其左右,这有利用于学习、工作和身体。情绪的扩散性可能会导致有些教师依照不同的情绪状态来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如果教师课堂情绪好,就会对学生正确的反应持肯定的态度,信任学生,对学生出现的小错误也能够原谅、容忍、妥善处理。相反,教师课堂情绪如果不正常,就会事事求全责备,甚至对微不足道的事也会勃然大怒。
3.从情绪的感染性看
情绪具有感染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如在一个欢快的场合,往往你高兴他也高兴,而在一个肃穆、庄严的场合,他严肃你也严肃,这正是情绪相互感染的结果。
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精神焕发,情绪饱满,口授、板书有板有眼,学生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高度集中注意力;教师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口授、板书随随便便、潦潦草草,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教师态度和蔼、面带微笑,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自然,学生就能积极配合;教师态度凶狠、厌烦,学生就会胆怯、焦虑不安。凡此种种,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多是教师的影响所致。
二、教师如何保持良好的课堂情绪心理
1.加强职业修养
教师的职业决定他要为人师表,处处做楷模。教师愈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就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不能为自己的情绪所左右,这样在日常同学生的交往中才会保持平和的态度,在课堂上才能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
2.提高自制能力
作为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即使是内心有痛苦、有悲伤,身体有疾病,在课堂上也要把那些烦恼抛到九霄云外,不让内心的怨恨、忧愁、焦虑表露出来影响学生。要提高自制能力,保持良好的情绪心理,教师平时需注意防止以下几种消极心理的产生。
(1)冷漠心理。指教师以消极厌倦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冷漠心理的表现有:不热爱学生,责任心不强;不体谅学生;歧视、辱骂差生,致使师生矛盾尖锐;没有爱心,没有进取心。这种冷漠心理对教学的危害极大。
(2)烦闷心理。有的教师因为受个人名利得失的影响,会出现短期的烦闷心理。如果把这种心理带进课堂,就会把学生当作排遣自己烦闷的对象,或讲授知识随心所欲,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3)急躁心理。指教师上课急三火四、顾此失彼、教学无序,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如意时,就大加训斥。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由于教师上课用心不专,有的是因教师心绪不宁、焦虑不安等等。
(4)激动心理。这种心理多是教师气质性格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体现在遇事很不沉稳,发现学生有一点违犯课堂纪律的情况就火冒三丈,情绪容易激动,甚至理智失控。
3.培养良好的性格
一个教师学识渊博,具有幽默、风趣、豁达、爽快的性格,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生感情融洽、心灵相通,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的。教师有了良好的性格,会遇事不怒,处事心胸宽阔,待人诚挚,就会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4.保持充分的自信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教师走进课堂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优秀的教师对教学对象、环境、讲授效果都有一种自信愉快的情绪。也就是说,每次上课前教师都要给自己一个坚决上好课的意念,对教学充满信心和热情。在课堂上应心绪安稳、平静,即使遇上十分麻烦的事也要理智地处理,克服心慌、烦燥、紧张的情绪,将焦虑情绪控制到最低点,防止心理内耗。